本报记者 马富春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7月07日 09 版)
从青海高原出来,藏族青年吉美才让读大学、跑业务,在兰州一待就是7年。后来,他回到青海老家,发挥所学,办起了藏药厂。如今,吉美才让的藏药畅销青海全省及周边地区,他还办了一家慈善医院,“要救死扶伤,给更多的人带来健康”。
8年前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学计算机的张宏霞留在北京一家大型企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青海的创业环境优厚,尤其对青年有特殊政策。“在哪干都是干,还不如给自己干”,张宏霞一鼓作气把事业搬到了家乡西宁,创立了一家环保公司,致力于研发环保产品。
西宁姑娘王琳也有着“孔雀西北飞”的经历。华南师大毕业的她在广州打拼多年,最后还是回到家乡,在西宁创办了一所儿童早教学校,开始了在一片“处女地”上的耕耘,体验着别样的苦与乐。
在青海,和吉美才让、张宏霞、王琳一起的,还有一批从北上广、从全国四面八方赶回来的青海籍青年,他们聚集在青海省青年创业园,孵化着一个个创业梦,“孔雀西北飞”也随之成为青海青年创业的一种特殊现象。
搭平台、汇资源、建体系创业青年受惠多
青海省青年创业园成立于2009年,今年年初,青年创业园二期乔迁新居,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有小型直升机、信息技术等高技术项目,也有民族文化传承、非遗保护等地域特色鲜明的地方特色项目。”青海青年创业园孵化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向东说,由于创业园在厂房设施、咨询服务、教育培训等方面有很多利好政策,吸引了一批青年创业者入驻,且项目各有特色,有技术和文化含量,品质高。
如今,30岁出头的吉美才让除了平时照料自己厂区的生产,还有一个去处,就是青海省青年创业园。
吉美才让的药厂在海北州,这里临近药材产区,也是藏药主要消费地区。可海北州的市场规模有限,吉美才让亟须扩展省内外市场,让这个年轻人没了头绪,一时不知从哪里着手。
青年创业园定期会请一些资深创业者、企业负责人和营销方面的专家前来讲座,和青年创业者现场交流,并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了解到吉美才让的处境,当地团委引荐他加入了青年创业园。自那以后,一有时间,吉美才让就会来到创业园,和企业家及专家学者深入交流,请他们为自己药厂的发展把脉问诊指导。
有了外脑的智力支持,吉美才让的事业提升很快。除了药厂自己的营销队伍,吉美才让组建起了跨地州、跨省区的藏药营销体系。他在青海各地以及周边甘肃、四川、西藏等省区招募医药代理,给医药代理让利,让他们去开拓藏药市场。由于医药代理长年从事医药业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如此一来,吉美才让的藏药销路一下打开了。
同时,吉美才让加大了研发力度,先后研制成功了藏药浴、藏膏药等衍生产品,使患者可以更多样地感知藏药,了解藏医药文化。目前,他的藏药浴以加盟连锁的形式,走出了青海,在武汉等内地城市落地。
冬虫夏草是产自青藏高原的一种名贵药材,但市场上的冬虫夏草良莠不齐,价格也起伏不定。藏族男儿索南才让在湖南读大学期间,就发现冬虫夏草市场不透明,很多消费者上当受骗。为此,他决心要让冬虫夏草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买到货真价实的产品。
索南才让的家乡就出产冬虫夏草,他每次回家,就到出产地亲自了解冬虫夏草的品质、价格,并将采集、加工等环节的实景拍下来,附上详细的介绍,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冬虫夏草。在大学,索南才让的网店从小做起,逐渐有了名气,顾客越来越多。
毕业后,索南才让和同学来到西宁,决心继续致力于这项事业,可现实的困难让他一筹莫展,租房、开店要办理各种手续,还需要一笔不小的启动资金。他通过媒体报道发现西宁还有一家青年创业园,专门为青年创业提供帮助,他很快联系到青年创业园,不用交一分钱,没用几天就成功入驻。在青年创业园,索南才让不仅有自己的店铺,也有专门帮扶他的创业导师,在营销、团队管理等方面一有困惑出现,他就会找导师帮助分析判断,此外,他还经常参加创业园组织的各种经贸交流和洽谈活动,如今,索南才让经营的高原名贵特产已经外销全国各地。
“创业园的大门向所有创业青年开放,青年创业者缺钱、缺经验,青年创业园就给他们提供免费的场地,协调贷款优惠政策,组建优质的创业导师团队,在物质和思想上多方使力帮助青年人圆梦。”朱向东说,创业者只要有好的创业项目和项目可行性报告,经过评估审查即可入住。
据了解,创业园依托共青团青海省委,争取面向青年创业者的优惠政策,及时办理贷款事宜。同时,还通过牵线青年企业家协会等组织,引进省内外知名的青年企业家走进创业园,和青年创业者结对。为了切实帮扶青年创业者,创业园构建了项目培训、金融支持、创业教育培训、产业指导等六大工作体系。目前,二期园区内孵化企业有43家,园外孵化企业有524家。
在港湾里抱团发展、抱团取暖
熊生伟是青海青年创业园首批孵化出的青年企业家,中专毕业的他从创业开始,就得到了创业园的大力帮扶,在创业最艰难的时候,正是创业导师的引导和鼓励,使熊生伟最终坚持下来,成为青海省水电勘测设计领域的佼佼者。
经过3年多的入园孵化,熊生伟的事业做大做强,而后他自立门户,开办自己的公司。如今,已经事业有成的熊生伟还会经常来到创业园,可他的身份已不再是青年创业者,而成了一名创业导师。
铁打的创业园,流水的创业者。像熊生伟这样,一批批的青年创业者在创业园孵化成功,同时,也构成了创业园宝贵的人力资源库,指导后来者少走弯路,每一步都踏实。
青海姑娘王琳从广州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西宁,看着南方城市儿童早教蓬勃发展,而西宁还处在空白,王琳决心投身这个朝阳产业。可正当她满怀信心开始推进时却发现,“这是一片难垦的处女地”。
寻求和幼儿园合作,园方觉得早教并非急需,合作意愿不强烈;想自己开一家早教中心,资金、人力都不够;给很多人介绍早教理念,大部分人并不以为然……
每次回到创业园,王琳就会有回家的感觉。她向创业前辈和同人诉说自己的境遇,总会有人出主意、想点子,帮助她渡过眼前的难关;有时候大伙儿还会互相诉说创业的不易,让这个女孩子“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心境一下会好很多”。
“创业园是一个温暖的港湾,每次心力交瘁时,回到创业园里就好像回家了一样。”从北京回到青海,致力于环保领域技术创新的张宏霞和王琳有着同样的感受。由于多年在外,虽是青海人,但张宏霞在西宁认识的朋友并不多,每当这时,他就会想到创业园里的同人和导师,一经他们指点和引导,许多自己难办的事情很快就攻克了。
“创业园提供了一个平台,大伙儿可以抱团发展、抱团取暖。”张宏霞说,创业园搭建了一个团队,从内地回到青海,大伙儿有着相似的遭际,更有利于同心聚力,开拓局面。截至2013年年底,园区内累积孵化企业124家,年实现产值两亿余元,已经成为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发挥团组织优势,把优秀青年企业家资源引入创业园,使其正能量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给青年创业者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和共享的平台。”青海省青年创业园管委会主任李晓军说,团青海省委还将筹划在各地市、各县区建立青年创业园,充分利用团组织资源,给青年创业者搭建各级各类创业孵化园,低一级创业园孵化出的创业青年可以进入高一级创业园,接受更高一级的帮扶,如此,将建立起覆盖青海全省的青年创业孵化体系,受惠全省创业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