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新闻

创业类型解析 | 学生创业:青春创富的逐梦之旅

时间:2020-03-31 09:08:20  来源:  作者:

        一、学生创业研究的缘起
        如果把学生创业(student entrepreneurship)简单地理解为处于学生时代的年轻人的创业,那么,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迈克尔•戴尔和马克•扎克伯格这些耳熟能详、鼎鼎大名的成功企业家。这些人都是为创业而辍学的大学生,而且创办的企业都非常成功。此外,很多人对于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生佩奇和布林创办谷歌,斯坦福研究生杨志远创办雅虎,上交大研究生张旭豪创办饿了么也并不陌生。当然,以上知名企业家只是学生创业者中最为耀眼的榜样和标杆。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学生创业者,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独特创业群体,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影响。MIT校长拉斐尔·赖夫(Rafael Reif,2015)指出:“MIT研究生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强有力的方式就是创办企业,把新思想传播给全世界……MIT校友已经创办了超过3000家有活力的公司,创造了460万个工作岗位,产生1.9万亿美元的年收入。”
       从国内外学生创业实践的发展来看,学生创业的兴起至少有三个原因。首先,政府鼓励,并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大学生不仅是求职者,更应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因此,鼓励大学生创业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政策取向(肖潇和汪涛,2015)。例如,我国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2017年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为我国学生创业提供了政策指引和制度保障。政府鼓励和支持学生创业,助推了学生创业的热潮。
       其次,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激发了更多的学生创业。创业教育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主流方向(Marchand和Hermens,2015)。全球范围内开设创业相关课程的高校已经超过3000所(Kuratko,2017),各类创业相关课程多达5000门(the Kauffman Foundation,2008)。这些课程旨在增进学生对于创业的了解,帮助学生掌握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尹苗苗和张笑妍(2019)研究显示,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对于培育大学生创业能力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最后,学生也乐于参与创业活动。一方面,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研究生,是创新创业工作中最具活力的参与者,Ta们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掌握丰富的新知识、新技术,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孙兰英和郭赓,2016)。另一方面,大学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和择业压力,创业也不失为一种颇具吸引力的职业选择(Hill 和Leitch,2005)。
       然而,与学生创业实践热潮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一方面,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即使是在创业环境较好的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仅为5%;另一方面,学生创业的相关研究明显滞后,属于新兴的研究领域(Gupta和Gupta,2017)。从现有文献来看,学生创业方面的研究主题比较零散,多关注学生创业意图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态度和技能的影响,但对于微观层面的学生创业行为及创业过程研究不足,尤其是对其面临的独特挑战缺乏探究,需要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二、学生创业的内涵
        学生创业可以宽泛地理解为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创业行为。早期学者们认为,只要学生参与创业课程或项目,为新企业或现有以增长为导向的企业制定商业计划就算是学生创业(Fiet, 2001;Katz、Harshman和 Dean,2000),但这种理解显得有些过于宽泛。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将学生与企业创建、创业机会等概念相结合,提出学生创业是由一名或多名学生发起的任何开办新企业的尝试(Reynolds,2005),或是“学生以创新的方式利用和整合资源,通过创建一个营利性的企业来探索和寻求机会的过程”(Gupta和Gupta,2017)。此外,鉴于学生创业者拥有学生和创业者的双重身份,还有一些学者强调学生创业的身份因素,将学生创业定义为“个体积极从事学业课程工作,同时(单独或与他人合作)经营公司的行为”(Ridder和Sijde,2006),或是“在大学学习的同时,通过创立和发展新企业探索可能的创业者身份”的过程(Nielsen和Gartner,2017)。
        虽然学者们对于学生创业的概念探讨仍存在不一致,但毫无疑问,拥有学生和创业者的双重身份,是学生创业者的重要特征(Gupta和Gupta,2017)。学生创业者(studentpreneur)是在大学参加课程学习同时开展创业活动的学生。陈建安、邢毅闻和陈武(2019)指出,广义的学生创业者包括了休学创业者和毕业3-5年内的毕业生创业者,而狭义的学生创业者仅仅包括边学习边创业的在校生。从现实情况来看,学生创业者包含多种类别,如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生、高职高专等以职业为导向的大学生,以及博硕士研究生,等等。现有文献中还专门研究了博硕士生的创业问题,这些研究往往与学术创业存在交叉,因为博硕士生也是学术创业的重要创业主体(Boh,2016)。
        鉴于学生创业群体的异质性,现有研究对学生创业者进行了理论分类。例如,西格尔(Sieger,2016)根据内在动机区分了学生创业者的三个类型:以竞争和利润为导向的达尔文主义者,以互利为导向的寻求特定群体认同的社群主义者,以社会责任为导向,致力于社会更美好的使命主义者。此外,萨和霍尔特(Sa和Holt,2019)以及纳比等(Nabi,Holden和Walmsley,2010)也探讨了学生创业者的理论分类(参见陈建安、邢毅闻和陈武,2019)。总之,现有文献基于学生创业群体的异质性,开展了理论分类研究,进一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学生创业者的创业动机、行为及绩效。
        三、学生创业的独特性 
        学生创业在创业主体、创业资源以及企业创新性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首先,创业主体具有独特性。在校期间进行创业的学生拥有“学生”和“创业者”两种身份(Gupta和Gupta,2017)。学生身份要求其以追求学业目标为己任,而创业者身份则要求其追逐商业利益,这两种身份在目标与价值追求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给学生创业者带来独特的挑战。
        其次,创业资源的独特性。一方面,学生创业者存在先前经验、人力资本、财务资本不足等资源劣势(Bailetti,2011;Hayter,2016),这为学生创业带来严峻的挑战。但另一方面,学生创业者可以充分利用大学提供的各种独特资源,以弥补其资源劣势。例如,大学为学生创业者提供了其他创业群体难以获得的师资、孵化器和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等资源(Mars和Slaughter,2006),有助于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
        最后,企业的创新性。研究表明,学生创业企业通常更具竞争力和创新性(Bailetti,2011),而不是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复制(Marchand和Hermens,2015),这在博硕士学生创办的企业中更为突出。例如,斯坦福研究生杨致远是在撰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为了在互联网上更便利地搜集资料而开发了搜索引擎技术,并创办了雅虎公司。
        四、学生创业研究的若干议题
        学生创业研究兴起时间不长,存在广阔的探讨空间。本文从如下两个议题展开阐述。
       (一)学生创业意图研究
        现有文献探讨较多的议题是学生创业意图及其影响因素(Shirokova,Osiyevskyy,Bogatyreva,2016;王心焕,薄赋徭,雷家骕,2016;Gupta和Gupta,2017)。学生创业意图研究之所以得到较多关注,是因为评估意图能够最有效地预测行为(Ajzen,1991)。然而,存在创业意图并不意味着创业行为的发生,因为意图与行为的关系受到很多因素的调节作用(Shirokova,Osiyevskyy,Bogatyreva,2016)。国外研究表明,尽管很多学生打算毕业后创业,但实际创业率不足10%(Kwong和Thompson,2016)。我国也存在类似情况:尽管26%的在校大学生有强烈或较强的创业意愿,但2018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2.7%(参见《2017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创业意图研究往往采用尚未创业的大学生样本,这些样本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学生创业者。而且,这些研究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在于,探究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意图而不去考察其创业实践,无法探究意图转化为行为的过程机制,也无法揭示学生创业行为规律及其绩效影响。因此,从整体上考察学生创业过程,开发新的概念和理论观点尤为重要(Hannon,2005)。在此背景下,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学生创业如何开展,涉及内外部因素在学生创业过程中作用机制(Ahsan,Zheng,DeNoble等,2018),以及学生创业者的身份构建与身份管理等问题。特别是从身份角度(Nielsen和Gartner,2017;陈建安、邢毅闻和陈武,2019)考察学生如何转化为创业者,引发了学者们的关注。
     (二)身份视角下的学生创业研究
       用身份视角考察学生创业问题尤其必要,因为(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个体在身份塑造方面最活跃的时期。研究表明,学生的大学经历与其身份变化具有很高的相关性(Soenens,Duriez和Goossens,2005),学生的自我认知(“我是谁”)也随着其接受的大学教育而得到高度开发(Moshman,2005)。目前,身份视角下的学生创业研究关注两类问题:一是学生创业者的身份建构问题,二是学生创业者双重身份管理问题(Nielsen和Gartner,2017;陈建安、邢毅闻和陈武,2019)。
       首先,身份建构研究主要关注学生如何构建自己的创业者身份。陈建安、邢毅闻和陈武(2019)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根据身份探索和承诺(投入)的差异提出学生在建构学生创业者身份过程中会产生的四种不同结果,如图1所示。第一种是创业身份获得。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认知并开展积极尝试,最后实现了对创业者身份的自我认同。第二种是创业身份延缓。学生进行一定的探索后,没有获得对创业者身份的自我认同,但仍会努力尝试,直至获取身份认同;第三种是创业身份扩散。学生缺乏清楚的自我认知及对未来的规划,长期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第四种是创业身份早闭。学生在进行身份探索和自我认知之前就被迫接受他人或社会对其创业者身份的设定,形成对于该身份的过早认同(如“富二代”学生的接班式创业)。

  1.jpg 图1学生创业者的身份建构
   其次,学生创业者身份管理问题。由于学生创业者拥有学生和创业者的双重身份,势必会产生身份冲突,平衡两种身份对于学生创业者而言是个艰巨的挑战。为了理解学生创业过程中的身份动态,尼尔森和加特纳(Nielsen和Gartner,2017)构建了学生创业者多重身份管理的理论框架。在个体维度方面涉及身份多元化程度,从个体的某一种身份最为突出(要么是学生,要么是创业者),到个体拥抱两种身份(既是学生也是创业者);在大学维度方面涉及大学对两种身份的整合接纳程度,从两种身份的对立,到两种身份的共生。根据这两个维度,作者区分了四种情况:身份追随、身份分化、身份吞噬以及身份扩展,如图2所示。


   2.jpg图2学生创业者的双重身份管理
   身份追随和身份分化侧重于学生如何将新的创业者身份与大学环境相融合。身份追随是将创业者身份压缩到学生身份中,从而融入到大学环境,在表现出创业者身份的同时更主要地表现为学生身份;身份分化是学生创业者能够平衡两种身份,在学习时表现为学生身份,在业余时间表现为创业者身份。身份吞噬和身份扩展反映了学生个体内部具有高度的创业精神。身份吞噬是当身份冲突时,学生创业者往往以牺牲学生身份为代价,最终表现为创业者身份。身份扩展是学生创业者灵活地根据情境需要选择合适的身份,实现两种身份的相互促进。根据这个框架可知,身份追随、身份分化和身份扩展兼顾学生和创业者两类身份,能够在创业的同时“不误正业”,身份吞噬却将学生在学期间的工作本末倒置,导致“不务正业”。当然,这些不同的身份策略对于学生学业和创业绩效产生怎样的具体影响,还有待研究的开展。
   五、学生创业研究的启示
   (一)理论启示
   已有调查研究显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水平均处于较高水平(参见Seymour,2001;《2017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但学生创业热潮也需冷静看待,学生创业面临着成功率低、创业与学业面临冲突、创业者面临着身份转换与身份管理等问题,学生创业面临着一些特殊的挑战,因此,加强对学生创业及学生创业者群体的研究,是必要之举。
   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例如,进一步探究学生创业意图转化为行动的驱动机制与调节因素(Shirokova,Osiyevskyy,Bogatyreva,2016),影响学生创业的情感因素及其作用机制(Ahsan,Zheng,DeNoble等,2018);再如,虽然身份视角下的学生创业研究得到关注,现有研究并未考察学生创业者微观身份的多样性,例如,学生创业者除了学生身份和创业者身份,同时具有投资人、管理者等其他身份,从社会认同和角色认同的综合视角来理解学生创业者群体及其创业思维与行为,可能是未来探究的方向(陈建安、邢毅闻和陈武,2019)。
   (二)实践启示
    第一,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紧密相关,因此,对于创业教育者而言,首先,需要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鼓励和支持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固然有利于激发青年学生的创业热情、挖掘创业潜力,但也有可能鼓动了一些学生盲目创业。创业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是培养创业者,而是培养学生的创业心智(entrepreneurial mindset,Kuratko和Morris,2018),让学生掌握创业思维与行动的方法,使之能够像创业者那样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快速感知机会并动员资源抓住机会。张玉利教授在2019年MBA培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论坛上也呼吁,强化企业家精神应该是高校创业教育深化和升级的重点,值得关注。其次,围绕培养学生的创业心智和企业家精神的目标定位,创业教育者需要持续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比如,在构建学生创业生态系统方面开展更多工作(Wright,Siegel和Mustar,2017),将创业教育活动与学生的自我认知紧密结合(Nielsen和Gartner,2017),针对学生创业者群体进行分类探索,开发适用于不同群体的创业教育手段,等等,为学生创业思维开发与能力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
    第二,已经和准备创业的学生也需要认识到,创业既是一个变革和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变革和重塑自我的过程,因此,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一方面,学生可以将创业作为职业选择以及个人事业发展的备选路径,在校期间注重创新创业思维与技能的培养,为可能的创业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创业者也应该意识到自身的多重身份,由于边学习边创业往往会影响学业发展(Ndirangu 和Bosire,2004),因此,选择合适策略平衡两种身份的内在要求是学生创业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 地址:青海西宁生物园区经四路26号10号楼
  • 电话:86-0971-8062165
  • 传真:86-0971-8062135
展开